Scidown文献预览系统!
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基性-中脉是碰撞后岩石圈清除的标志( Early Cretaceous mafic–intermediate dykes in the Dabie orogen as indicators for post-collisional lithosphere removal )
SQ Li AK Schmitt F Chen
大别造山带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关键部位,其岩石圈根部经历了三叠纪陆-陆碰撞期的加厚和早白垩世碰撞后的崩塌旋回。然而,加厚的岩石圈根部如何被移除的过程和机制总体上仍存在争议。利用锆石UPb年龄、氧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本区碰撞后镁铁质-中质岩墙的岩浆贡献进行了追踪,并对上地幔成分可变储层的岩浆物源进行了限制。残馀锆石不仅具有新元古代时代,经历了三叠纪变质作用,而且既有贫氧组分,也有富氧组分,是华南陆块俯冲陆壳再循环的证据。第一代紫苏-规范拉斑玄武岩墙和霞石-规范碱性墙侵位于CA。130-120毫安。Nd值为21.6~4.6,初始Sr/Sr值为0.7056~0.7094。同时代碱性岩墙向更多的亏损地幔类成分转移,表明熔体同时从不同地幔域和深度提取。第二代超锡基性岩墙(约115-110 Ma)具有类OIB特征,Nd值为1.5~+4.8,初始Sr/Sr比值为0.7039~0.7049,表明软流圈地幔上涌对岩石圈减薄的贡献越来越大。大别造山带上地幔镁铁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的时间演化与加厚岩石圈的下沉和软流圈地幔的涌入是一致的。加厚岩石圈根部的移除可能是由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所触发的,并持续于早前。受两种不同类型拉斑岩脉侵入年龄的限制。
『Sci-Hub|Scidown』怎么用?来看看教程吧!

支持模式 1.支持DOI号 2.支持英文文献全名搜索 3.支持参考文献搜索 4.知网文献(暂时关闭)


安卓手机、电脑用户,您可以在QQ浏览器里输入 www.scidown.cn 打开scidown解析,就可以解析、下载了!(注意是文献的DOI号)


苹果手机用户,您需要先在App Store里搜索并下载 Documents by Readdle 这个APP,在APP首页,左划右下角的指南针图标打开APP内置浏览器,在浏览器里输入 www.scidown.cn 打开scidown解析,就可以解析、下载了!


如出现BUG?赶快加入【Scidown互助交流群】反馈吧:729083885【点击一键加群】